安徽邻几便利店有限公司

2023年便利店行业:二线猜想

2023年便利店行业:二线猜想

发布日期:2023-03-27 浏览次数:1984

2023年,随着春暖花开,新冠疫情脚步的渐渐远去,很多行业都在迎来或者期待着自己的复苏。对于实体连锁业态来说,过去的三年疫情不仅对连锁业客群消费产生了影响,亦对很多连锁企业的发展战略产生了干扰,特别表现在新开门店的扩张策略上。以连锁便利店行业为例,便利店行业在2018年由于资本的助推曾经迎来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但是近年来,整个行业在新门店扩张方面趋于谨慎。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研数据显示,一方面,全国连锁便利店门店已经迈过20万家的门槛,截至2022年6月底,大陆便利店门店数量达到约27万家。另一方面,根据协会2023年初对全国65家连锁便利店企业(涉及门店152964家2022年便利店业态发展情况概览 )的调查,2022年67.2%的样本便利店企业来客数同比出现下降,新开门店13255家,关闭门店4405家。

从中国便利店TOP100的数据来看,基本上1000家门店是区域代表企业的门槛,最近又有一家区域龙头超过了千店门槛,是安徽合肥的邻几便利店(《邻几便利店实现千店规模,开启奋进新征程》)。

不过,邻几的案例有两点略显特殊,第一是2020年5月时,邻几的门店数还只有400家。第二则是,这是目前大陆便利店行业不多的以直营模式为主的连锁便利店。

邻几跻身便利店“千店俱乐部”,只是中国本土便利店企业近年来诸多发展的一个缩影。事实上,随着资本的降温,外界对于便利店行业的关注少了很多。但是政策的升温,15分钟生活圈的提出,则意味着这个行业的广阔前景。在中国便利店市场的发展规律中,二线市场一直是整个行业的重要增量所在,因此有必要在这个时点重新审视一下二线便利店在2023年的发展。




观察一 :咖啡的故事,可以复制吗?


在谈及邻几便利店近年的发展时,邻几董事长刘忠建提到一个细节:咖啡在邻几的门店越来越受欢迎。可以说,邻几便利店已经成为安徽省合肥市最大的咖啡连锁商。通过资料可以发现,走商务路线的星巴克和走平价路线的瑞幸在合肥市场的数量各自不过百家。

咖啡在便利店的发展,表面上看,是一个单一品类的崛起。近年来,创业型的连锁咖啡店越来越多,一些网红连锁品牌还能在资本市场获得不错的估值。但是从深层次来看,咖啡的崛起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下沉。当一线城市(准一线城市)写字楼商圈咖啡的竞争开始白热化时,二线市场卖咖啡这件事,刚刚进入一个培育过后的收获期。而具体落到便利店,咖啡通过与不同商品的组合,比如早餐吃包子也无碍来一杯咖啡,体现了非常灵活的场景能力。

专业咖啡连锁店中,星巴克和瑞幸走上截然相反的路线。前者主打第三空间,后者则主打自提外卖,去空间化。但是在便利店这里,场景更多是和生活状态合二为一,早餐是场景,会客是场景,给办公室同事带一杯也是场景,这种通过品类搭配实现的场景化,是专业咖啡店无法比拟的。

关键是,咖啡开始在二线市场的便利店生根,并不意味着要一哄而上。二线便利店更需要思考的是,这样的故事还有吗?刘忠建认为,从自有品牌的角度看,类似的品类爆点还可以再继续挖掘。关键是便利店要发挥自己的灵活性,继续做新生活方式的倡导者。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洪涛指出,一线城市的一些消费生活方式向二线渗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如一线城市便利店中午卖盒饭已经比较普遍了,二线市场一直就有尝试,一开始效果也不理想。但是渐渐也开始被更多人接受,这也是一个例证。




观察二:鲜食工厂背后的轻与重


在邻几这次千店规模背后,还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其鲜食销售占比已经超过50%,且两大鲜食工厂已经拿地开工建设,总投资高达8亿元。两大鲜食工厂建成后,可覆盖3000家门店的鲜食供应。自建鲜食工厂的做法,最早中国同行是看到日资便利店的做法,也有开始效仿。不过对于本土的二线便利店品牌来说,鲜食工厂除了在商品端、物流端的贡献外,更多可以从企业战略层面思考的是“轻与重”的问题。

我国很多便利店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品牌一点一点做大规模与市场。在发展的早期,一般来说,都会以轻资产的模式为主运作。这种轻资产在前端表现为以加盟模式,收取加盟费为主。在后端则表现为供应链物流都以租赁、共用、合作为主。轻资产发展的好处在于扩张规模比较快,但是隐患在于底盘不稳,核心品类和环节不能自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过早为了“打地基”而投资自建鲜食工厂,又可能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洪涛认为,建设鲜食工厂,一定是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水到渠成的过程。这种水到渠成,一方面是自身的门店规模,是否可以消化鲜食工厂的产能,达到了临界点。另一方面,则是外部环境的成熟,包括合作伙伴、供应链上下游的产业环境,甚至政策环境,行业对鲜食工厂的认知和理解,这些都会决定影响建设鲜食工厂的时机。

从便利店行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建设自己的鲜食工厂,算是一个必由之路,也就是说,中国本土的便利店品牌,在自生长的过程中,大体都会经历由轻资产走向重资产的过程,差异仅仅在于具体的时机把握和轻重资产投入比例的不同。




观察三:同业扩张与异业竞争


近年来,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虽然有疫情的影响,但是,区域便利店龙头的相互渗透,一直没有停止。比如,见福进入四川市场,邻几在2022年进入了福建市场。“走出去”这件事似乎就像投资鲜食工厂一样,也是各个区域便利店龙头都在思考的问题。

虽然同样是走出去,但是王洪涛认为,现在的企业家相比前几年,大家的心态更为成熟,走出去更多的是对于自己能力的锻炼,而不是有很大的野心,或者盲目扩张开店。从战略重心来讲,大家都还是以本地市场为核心,首先立足做深做透根据地市场。

可以想见的是,在2023年,可能会有更多的二线企业“走出去”,但是同时又并不改变以区域为发展核心的战略,避免前几年出现的资本推动品牌在全国快速扩张,最后铩羽而归的情况。

当便利店同行在地理和空间层面相互竞争的时候,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许多新业态都在对便利店这一亩三分地虎视眈眈。无论是互联网巨头主导的同城零售,还是资本推动下的新消费品牌,如折扣店和零食店。有些业态形成了对消费者的截流,有些业态则与便利店客群高度重复,比如新潮的零食连锁中的学生党。该如何看待这些挑战?

刘忠建一直主张回到便利店的本质考虑问题,他概况为“长、短、高、低、快”五个字。具体分析来看,比如同城零售的问题,确实有一定分流。但是便利店此时更应该做好自己的拳头和特色,比如早餐产品和早餐时段。刘忠建指出,早餐的产品,客单价很低,而且消费的即时性很强,也就是低和快。但正因此,互联网平台很难触及这样的品类和场景。越是低客单又刚需的产品,其实越是便利店的优势所在。同时,这些商品在便利店场景的毛利十分可观。

再比如,对于零食店的崛起,刘忠建认为,零食店从品类和场景的情况,其实是一种“慢”消费,而便利店还是典型的“快”消费。所以虽然客群有重叠,两者还是形似而神不似。

从长期发展来看,刘忠建认为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便利店的发展会越来越好。王洪涛则认为,在2023年,整个便利店行业会迎来更健康沉稳的发展。比如很多便利店企业家,以前是习惯向外看市场,现在更多是向内看,思考自己的资源禀赋和能力,还有哪些需要补足。同时,一些头部企业更加注重精益化管理,比如山西唐久学习丰田汽车正在推行的5S管理。这些都是非常积极的变化,随着企业家的成熟,中国的便利店企业和市场,也会更加成熟。


5月10-12日,2023中国便利店大会将在南昌召开!